閩南師範大學簡介
閩南師範大學是福建省重點建設大學,前身為漳州師範學院。由原龍溪師範學校於1958年春設立師範大專班發展而來,同年9月在師範大專班的基礎上成立漳州大學師範學院。1959年春,在原漳州大學師範學院的基礎上建立漳州師範專科學校。196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由漳州師範專科學校、廈門師範學院、泉州師範學院、南平師範學院合併在漳州建立福建第二師範學院。1966年因历史原因停止招生,1970年停辦。1977年以來,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和漳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重選校址,重建校園,先後經歷了龍溪地區中學師資培訓班、龍溪師範大專班、漳州師範專科學校。1986年經原國家教委批准複辦福建第二師範學院,並更名為漳州師範學院。2013年4月,更名為閩南師範大學。
複辦以來,閩南師範大學緊緊抓住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歷次重大機遇,不斷加快改革與創新步伐,辦學水準實現了三次重大跨越:1992年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2000年順利通過教育部首批師範院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實現第一次跨越;200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增列為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實現第二次跨越;2007年被列為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2008年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準評估, 2012年獲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的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養專案,實現了我校博士點建設零的突破,2013年更名為閩南師範大學,同時本科專業列入本一批招生,實現了第三次跨越。
學校堅持以本科教育為主體,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適度發展繼續教育和留學生教育。現有18個教學院系,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21000余人。設有62個本科專業,建立了4個一級學科碩士授予點,30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個專業碩士專業授權類別(19個學科領域),4個博士人才培養方向。
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堅持“培、引、聘”並舉,逐步建立了一支素質良好、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現有專任教師1136人(含雙聘教師),其中具有正高職稱的164人,副高職稱的318人,具有博士學位的309人。教師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0人,閩江學者7人,1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3人入選“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人才項目”,7人入選“福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17人入選“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15人入選“福建省高校傑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計畫”,另有省級以上優秀專家、教學名師、師德之星等40餘人。
學校堅持品質立校方針,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育品質穩步提升。目前主持福建省“十二五”教育綜合改革重點專案“地方政府統籌下‘三位一體’教師教育改革試點”,及“優秀閩南文化文科人才培養計畫”等4項福建省“十二五”教育改革試點項目。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案8個,省級教學團隊5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實驗區7個,省級精品課程23門,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9個。
學校堅持學術興校戰略,以提升科研創新和社會服務為目標,加強學科、人才隊伍和科研建設。建有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部級人文社科基地、4個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1個省級2011協同創新計畫項目、1個省級特色重點學科、4個省級重點一級學科、6個省級重點二級學科、6個科研創新平臺、6個省級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建立了21個研究院所。
學校重視高新技術與應用開發研究,堅持科學研究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以協同創新為導向,以省校兩級創新平臺建設為抓手,實施校企、校地、校所、校校合作,促進產學研用一體化,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利用學校技術、人才和資源的優勢,與地方企業開展技術研發、技術轉讓、技術諮詢、技術服務,為地方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做貢獻。
學校積極開展對外合作交流,目前已與美國、英國、德國、日本、菲律賓等國家的一些院校和科研、教育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積極開展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研究,與臺灣明道大學、世新大學、成功大學等眾多高校均保持著良好、穩定的校際交流關係。與臺灣明道大學、臺北城市科技大學等校合作開展廣播電視新聞學等5個專業的“校校企”閩台高校聯合培養本科人才專案。
學校秉承“博學、明理、礪志、篤行”校訓,根植閩南,立足福建,面向全國,為社會輸送了大批優秀專門人才。建校以來,共培養各類畢業生近7萬餘名,他們在各自崗位上勇於拼搏,建功立業,贏得了社會廣泛讚譽。党和國家領導人方毅、彭沖、彭佩雲,以及教育部和福建省領導,曾先後為學校題詞或到學校視察和指導工作,對學校的發展成績給予充分肯定,並對學校的未來前景寄予厚望。
當前,學校正遵循高等教育規律,主動融入福建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全面實施中長期事業發展規劃,著力推進學校綜合改革和“品質立校、學術興校、人才強校、特色辦校”四大重點工程,把我校建設成一所培養福建省基礎教育高素質師資和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專門人才,以教師教育和閩南區域文化為特色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師範大學,為加快建設新福建作出貢獻。
信陽師範學院簡介
信陽師範學院創建於1975年,原名為開封師範學院(今河南大學)信陽分院。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為本科建制並改為現名,次年成為首批學士學位授權單位。1998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碩士學位授權單位,2004年具有同等學歷人員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2009年具有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2010年具有翻譯碩士和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2014年具有體育和旅遊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
信陽師範學院是河南省兩所重點本科師範院校之一;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準評估中被評為優秀學校;是河南省惟一三次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的本科高校;被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著名社會活動家、教育家費孝通先生譽為“教師之搖籃”。
學校占地1500餘畝,建築面積60余萬平方米;現代化的圖書館藏書191萬餘冊,中外文期刊4508多種;現有各類實驗室110多個,多媒體教室、微格教室150多個;是河南省高校數字化校園示範學校。
學校設有21個學院,2個直屬教學教研部,擁有文學、史學、理學、工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藝術學、農學等10大學科門類,現設72個本科專業,有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67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個學科群入選省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工程,有7個河南省一級重點學科、3個河南省二級重點學科。
學校現有教職工1600余人,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500餘人;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1000余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河南省優秀專家、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教學名師等100余人。學生來自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全日制在校碩士生、普通本專科學生2.5萬余人。
學校始終堅持以教學工作為中心。現有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3個省級特色專業、6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8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1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分享課程、14門省級精品課程、10門省級精品資源分享課程、2門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3門省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7個河南省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有河南省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和2個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創新培養基地。應屆畢業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在全國同類高校中名列前茅,部分專業超過了50%;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40年來,先後為國家輸送各級各類人才10萬多人,王立新等400多人成為全國和河南省優秀教師,王金安等一大批校友成為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
學校高度重視科學研究工作。現有3個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1個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建設培育基地、1個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1個河南省中原文化與閩台尋根研究中心、1個河南省重點實驗室、1個河南省紅色資源研究中心、1個河南省漢語國際推廣大別山民俗文化基地、1個河南省統一戰線理論研究基地;1個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1個河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河南省工程實驗室;1個河南省院士工作站、2個河南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河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2個河南省高校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擁有 “生物數學”、 “新型功能材料”、“大別山動植物遺傳資源研究與種質創新”、“低維材料與清潔能源”、“微波通信與智慧測控”、“納米材料分析”等6個河南省創新型科技團隊、5個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和2個河南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學校重視和加強協同創新,與河南大學、信陽市合作成立信陽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與中國林科院共建“大別山種群生態模擬與控制重點實驗室”、與信陽市人民政府共建 “信陽市機電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與信陽市上天梯非金屬礦管理區共建“綠色建材協同創新中心”、與信陽方浩實業有限公司共建“非金屬礦研發中心”等。近年来,教師主持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專案670余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專案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近200項。在國內外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近9000篇,其中被SCI、EI、ISTP、CSSCI等國內外權威資料庫收錄1300餘篇;出版著作250餘部,獲地廳級以上科研獎勵2300余項。《信陽師範學院學報》發行1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自然科學版先後入選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哲學社會科學版被評為全國百強社科學報、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河南省一級期刊。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先後與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新西蘭、日本、韓國、義大利、以色列等國高校建立了校際聯繫,開展合作辦學。先後選派學生到韓國、新西蘭等高校深造,並接收美國和馬達加斯加等國留學生。
學校高度重視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扎實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先後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全國五四紅旗團委、河南省“五好”基層黨組織、河南省學校行風建設先進單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河南省園林單位等榮譽稱號,連續13年被評為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並被教育部授予“中華掃盲獎”。被評為“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河南高等教育品質社會滿意院校”、“最具就業競爭力的河南教育名片”等。
建校40多年來,學校牢固樹立為河南基礎教育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思想,堅持品質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勤儉建校、依法治校,遵循“厚德崇實善學敏行”的校訓,形成了開拓創新、務實重幹、團結和諧的辦學精神,致力於培養品德高尚、基礎扎實、作風樸實,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教師及其他專業人才,為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特別是河南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熱誠歡迎臺灣地區考生報考閩南師範大學、信陽師範學院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
一、報名
(一)考生報考資格
1.考生所持身份證件符合以下條件:臺灣地區考生,持《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
2.報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以下簡稱博士生)須具有與內地(祖國大陸)碩士學位相當的學位或同等學曆(報考時還未獲得碩士及以上學位者,需獲得相當於祖國大陸大學本科學曆或已獲學士學位,6年以上工作資曆,且需提交能夠顯示其研究能力已達碩士水準的證明材料)。
3.品德良好、身體健康。
4.有兩名與報考專業相關的副教授以上或相當職稱的學者書面推薦。
(二)報考類別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兼讀制)兩類。博士生在學期間按學校的規定缴納學費。
(三)報名
面向臺灣地區招收研究生報名工作施行網上報名結合現場確認。考生應在2016年11月至12月(具体时间以教育部公布为准),每天9:00-18:00登錄“面向港澳臺招生資訊網(網址為http://www.gatzs.com.cn/)”流覽報考須知,並按要求進行網上報名、現場確認網報資訊和繳費。
(四)報考地點
考生可任選北京、廣州、香港和澳門4個教育部指定的任一報考地點報考。
1.所有考生均應按報考點要求進行現場確認報名資訊,逾期不再補辦。
2.現場確認時應提交以下報名材料,考點工作人員應進行認真核對。
(1)網上報名編號;
(2)身份證件;
(3)學士學位證書或碩士學位證書(應屆畢業生可于錄取前補交)或同等學歷文憑。
3.考生應對本人網上報名資訊和電子照片進行認真核對並確認。報名資訊經考生確認後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寫錯誤引起的一切後果由其自行承擔。
4.考生按報考點要求繳納報考費。
5.報考點列印《考生報名資訊確認表》,考生簽字確認後交報考點留存。
6.考生按報考點要求提交相關報名材料副本。
(六)填報志願
1.閩南師範大學代碼10402
2.考生只能填報聯合培養博士生專業的一個研究方向。
二、招生專業與招生人數
招生專業詳見《閩南師範大學、信陽師範學院2017年面向臺灣地區招收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見附件),2017年招收臺灣博士生不使用國家下達的招生計畫,各專業招生人數不限。
三、考試
入學考試分初試、複試兩個階段。
(一)初試科目
各專業初試科目,請查閱《閩南師範大學、信陽師範學院2017年面向臺灣地區招收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報考博士生須應試一門外國語及報考專業指定的至少兩門業務課。初試均為筆試。初試每科考試時間均為3小時。
博士生初試科目各科滿分均為100分。
參加複試考生名單、複試內容、方式學校另行通知。
(二)初試地點、時間
地 點:北京市:由北京理工大學安排。
廣州市:由廣東省教育考試院安排。
香 港:由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安排。
澳 門:由澳門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安排。
時 間:2017年4月,具體時間待教育部統一確定後通知。
(三)複試、地點、時間
複試是研究生招生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於考查考生的專業能力和專業能力傾向、創新精神及綜合素質等,是研究生錄取的必要環節,複試不合格者不予錄取。
學校在複試前對考生的身份資訊、學曆(學位)證書(或國(境)外學曆學位認證書)、報名材料及考生資格進行嚴格審查,對不符合規定者,不予複試。
複試的內容、方式、時間及地點由我校根據教育部規定自行確定,並通知考生。
考生體檢工作將參照教育部、衛生部、中國殘聯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教學〔2003〕3號)要求,按照《教育部辦公廳 衛生部辦公廳關於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學生入學身體檢查取消乙肝專案檢測有關問題的通知》(教學廳〔2010〕2號)規定實施。
地 點:閩南師範大學
時 間:2017年5月30日之前
具體時間、地點另行通知。
四、錄取
根據考生的報名資料、初試和複試成績、體檢結果等,綜合評核後擇優確定錄取名單。錄取通知書於2017年7月1日前寄發考生本人。
五、入學
新生於2017年9月中旬前報到入學。具體時間在“入學通知書”中注明。新生報到時,學校進行複查,不符合入學條件者,取消入學資格。
學習期間住宿與內地研究生同樣安排,住宿標準及住宿費用與內地研究生相同。新生應按時報到,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時報到者,須書面向學校請假,無故逾期兩周不報到者,取消入學資格。
六、學制及培養
根據就讀專業的不同,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學習年限一般為3年,兼讀制博士生的學習年限不超過五年。
聯合培養博士生第一學年在閩南師範大學修課程學分,剩餘學年在信陽師範學院進行學術研究和論文撰寫。
聯合培養博士生實行“雙導師制”,可在閩南師範大學和信陽師範學院各選一名博士生導師指導學習和論文寫作過程。
聯合培養博士生按照閩南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培養相關規定統一參加閩南師範大學組織的開題、學位論文盲審、畢業資格審查和答辯等工作。
七、學位
課程學習合格、學位論文答辯通過,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規定者,可獲相應的學位證書。
八、獎學金
按照《財政部 教育部關於印發〈港澳及華僑學生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財教〔2006〕129號)及《財政部教育部關於印發〈臺灣學生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財教〔2005〕325號)規定,臺灣地區報考聯合培養的博士生可在享受有關獎學金。
聯合培養博士生在享受國家規定待遇的基礎上,信陽師範學院另行給予10000元/生·年的博士生學業獎學金獎勵和12000元/生·年助學金的配套資助。
九、學費
2017年攻讀閩南師範大學、信陽師範學院聯合培養博士學位研究生學費標准如下:(學費交至閩南師範大學)
類別 | 全日制 | 兼讀制 | 備 注 |
博士研究生 | 10000元(人民幣)/年 | 博士學費標准均為暫定標准,收費標准若有調整,以福建省物價部門核准的收費標准為准。 |
十、聯系和查詢方式
單位代碼:10402
單位名稱:閩南師範大學
閩南師範大學聯繫方式:
聯系部門:閩南師範大學研究生招生辦公室
通信地址: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縣前直街36號
郵政編碼: 363000
聯系電話:0596-2527801
聯系人:胡老師 張老師
傳 真:0596-2527801
E-mail:814527020@qq.com.cn
網 址:http://yjsy.mnnu.edu.cn
信陽師範學院聯繫方式:
聯系部門:信陽師範學院研究生招生辦公室
通信地址:河南省信陽市南湖路237號
郵政編碼: 464000
聯系電話:0376-6391259
聯系人:楊老師
E-mail:yjsc1259@163.com
網 址:http://210.43.27.188:81/
閩南師範大學、信陽師範學院2017年面向臺灣地區招收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
學院代碼及名稱 | 專業代碼及名稱 | 研究方向 | 指導教師 | 考試科目 |
---|
001 閩南文化研究院 | 05010Z1 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研究 | 01閩南文獻與海疆文化 | 陳慶元(閩南師大) | 101 英語 201 中國文化概論 301中國文學史與文獻選讀 |
---|
02閩臺家族社會與文化 | 陳支平(閩南師大) 尹全海(信陽師院) 吳聖剛(信陽師院) 金榮權(信陽師院) 張振龍(信陽師院) 田青剛(信陽師院) | 101英語 201中國文化概論 302中國通史 |
---|
03 閩南方言文化 | 馬重奇(閩南師大) | 101英語 201中國文化概論 303閩臺方言與漢語音韻選讀 |
---|
04 閩南民間信仰 | 林國平(閩南師大) | 101英語 201中國文化概論 302中國通史 |
---|
參考書目:
101英語:相當大學英語六級水準,各種版本均可。
201中國文化概論:《中國文化概論》(修訂版),張岱年、方克立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01 閩台方言與漢語言韻選讀:《閩台方言的源流與嬗變》馬重奇,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版;《閩台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馬重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9月版;《漢語音韻》王力,中華書局1991年10月版;《音韻學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版
302中國通史:《中國古代史》上下冊,朱紹侯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中國史綱要》,翦伯贊,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03中國文學史與文獻選讀:《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高教出版社1999年以來各種版本均可;《古代漢語》王力主編,中華書局1990年版或各重印本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