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师生风采 首页 >> 培养工作

【研途璀璨·出彩有我】物理电子工程学院2023级万烨楠

时间:2025-03-26 来源: 作者: 阅读:

以赛促学强本领,实践砥砺促成长

一、个人简介

万烨楠,物理电子工程学院2023级学科教学(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二、所获荣誉

1.第十四届“格致杯”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物理自制教具二等奖;

2.第十四届“格致杯”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物理教学论文展示三等奖;

3.第十五届“格致杯”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

4.第九届“华夏杯”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

5.“田家炳杯”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

三、先进事迹

在过去的两年里,万烨楠积极参与了多项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些比赛不仅锻炼了她的专业能力,也让她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师范生的责任和使命。

2023年6-7月,万烨楠参加了第十四届“格致杯”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在物理自制教具中获二等奖,物理教学论文展示获三等奖。这次比赛让万烨楠初步接触到了教学技能的竞技舞台,也为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紧接着,在2024年6-7月,万烨楠再次挑战自我,参加第十五届“格致杯”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在教学展评中获一等奖;2024年9-11月,参加第九届“华夏杯”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获二等奖;2024年4-10月,前后参与了“田家炳杯”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从初赛到复赛,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也为未来的成长指明了方向。

在导师冯教授的引领下,万烨楠深度参与了学院本科生师范教学技能大赛的培训工作,与团队共同协助两位本科生备战省级赛事。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纲,紧扣“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结合大单元教学设计、深度学习等前沿教育理论,对参赛选手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性重构。从选题立意到课堂互动设计,从板书逻辑到实验创新,通过“集体备课—模拟授课—微格评课”的循环模式,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反复打磨,力求在有限时间内传递最核心的知识与价值。通过反复研讨和模拟演练,万烨楠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赛事经验。

同时,万烨楠系统参与了本科生常态化微格教学技能训练工作,聚焦师范生基础教学能力培养,通过每周1次的微格演练,帮助本科生掌握课堂语言规范、板书逻辑架构等基本功。此外,万烨楠赴武汉参加了中国物理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与来自全国32个省市的一线教师、教研员共同见证了物理教育的创新实践。这些课堂不仅展现了教师对学科本质的深刻理解,更凸显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智慧: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搭建思维脚手架、设计进阶性任务,让物理学习真正指向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万烨楠深度介入浉河区物理教研共同体。通过与一线教师面对面交流、共同备课及听课评课等形式,对区域教育发展水平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在实际教学场景中观察到的一些共性问题,如“重知识点讲解轻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流于形式缺乏深度思考”等,也促使万烨楠在后续研究中不断反思并寻求解决方案。 

种种经历,让万烨楠认识到教学竞赛如同“教育创新的试验田”,其精雕细琢的课堂设计、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为日常教学提供范式参考;但需警惕“表演性教学”倾向,避免脱离真实学情追求形式创新。常态教研则是“教育生态的显微镜”,直面师资不均衡、实验条件有限等现实问题,促使万烨楠思考如何在资源约束下实现教学最优化。

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与信任下,万烨楠参与了本科生与继续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这一实践经历不仅拓展了万烨楠的学术视野与批判性思维,更让万烨楠领悟到如何平衡学习者自主性与教学引导性的艺术——通过构建"选题论证-文献对话-方法优化"的适度引导框架,既保护学员的探究热情,又确保学术规范的落地。

与此同时,万烨楠负责管理发布“初师堂”公众号。在运营过程中,精准把握受众需求、策划主题鲜明且富有吸引力的内容,并运用数据分析工具优化传播效果。在与读者留言互动中,深刻体会到倾听反馈、及时回应的重要性。

回顾这段镶嵌着竞赛荣光、浸润着教研汗水、跃动着创新火花的研途,万烨楠深切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从来不在领奖台的高光瞬间,而在日复一日的躬身实践中。展望未来,万烨楠深知自己仍需不断学习和进步,在更广阔的教育舞台上继续探索和实践。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